整體的成功,得自於個體的損失,所以成功者欠人一份情。


一直到現在,還是有很多人抱持著這個想法:期貨市場是零和遊戲,所以我要賺錢,一定要有人賠錢。如果要這麼想也不能說是錯,像地球的原子就這麼多,我多胖一公斤,一定整個世界要擠一公斤出來,不是嗎?
塔雷伯在「反脆弱」一書裡點出:個體或許由於競爭面臨失敗的風險,但是對於群體有很大的幫助。例如在台北開餐廳很容易倒掉,據估計有40%撐不過第1年,但對整體的餐飲業來說,素質與性價比卻是大大的提高了。
所以有人在賺錢,有人賠錢,整個市場的素質是否提升了呢?那要看成功的人是不是經由正道,若像1950年代的芝加哥與紐約期交所,或1990年代的大陸期貨市場,跳進去只有萬劫不復。
《莊子人間世》匠石之齊,至於曲轅,見櫟社樹,其大蔽數千牛…。故事是這樣說:這棵大樹滿是瘡痍,不能蓋房子,不能造船,果實難吃,枝葉有毐,因為沒有用處,才得以生長得如此巨大,櫟樹甚至託夢告訴木匠:我努力讓自己沒用,你怎麼能了解呢?
可是兄弟呀,長那麼大就是你的風險呀,打雷時第一個就要打你,刮大風時就先吹你,沒事你長那麼大要幹嘛呢?歷朝歷代,聚歛之人必招滅亡,而且常常拖著國家社會跟著一起倒霉,更慘的是當大到一個程度以後,往往就停不下來了,日本企業組織太大失去競爭力已經來不及了,LTCM發現自己部位太大也來不及了,次貸市場養出一堆貪婪之徒也就藥石罔效了。(怎麼跟癌症好像呢?)
經濟學說得好聽:每個人追求自己的利益,整體的福祉卻因此成長。狗屁,那一定會形成獨佔與卡特爾組織,一將功成萬骨枯啊。
包租婆說:「放條生路走行不行?不要趕盡殺絕呀!」

我看到有人在討論:願賭服輸,市場走勢不如預期,輸光就認了。規定就是風險指標低於25%,整戶清空,因為沒有流動性,賣Call被迫在漲停回補也要認了。我本來也這麼認為,槓桿倍數本來就要自己控制。
可是問題出在風險指標的計算有問題,盤中它以市價做清算價,卻不考慮結算價值,論點自然是:流動性風險。可是結算提供絕對的流動性啊!大跌賣Call會怕結算不掉嗎?價差組合(賣高履約價Put,買低履約價Put)會結算不掉嗎?甚至我聽說有(買高履約價Put,賣低履約價Put)因為一時的報價時間差被停掉的。
期貨商違約排名
群益期貨總公司的某經理就說:沒經驗的營業員才會犯這種殺雞取卵的錯。那麼制定錯誤規則的期交所就更應該檢討了,還是規則係由期貨商同業公會訂定的?不管是誰,要趕快把規則修訂好。去年8/3盤中跌停的超扯事件之後,期交所訂定並施行了價格穩定措施,市場的品質就提升了。
市場品質提升,餅才做得大,我們賺錢才能心安理得。但是,賺到錢的人要記得欠人一份情呀!